A於民國82年7月21日前,已在某國有地畜牧,嗣於107年末進行整地、開挖水塘及養鴨。109年間,國有財產署以A竊占系爭國有地,移請地方檢察署偵辦,A始知應依法申租並暫停畜牧行為。嗣A申租並經國有財產署通知繳納使用補償金,已具備訂約資格,且無國有非公用不動產出租管理辦法所稱不予出租情形,依出租管理辦法第16條規定,國有財產署以A不符出租要件,而拒絕成立租賃契約是否有理由?
按,「國有非公用財產以出租方式而為收益,乃國有財產署基於非公用財產管理之需要,代表國家與私人間成立租賃契約,屬私經濟行為,應受契約自由原則之支配,管理機關就非公用國有土地占用人所為承租之要約,有決定承諾出租與否之自由,並不負承諾出租之義務。又系爭規定為『非公用財產類不動產之出租,於82年7月21日前已實際使用,並願繳清歷年使用補償金者,『得』逕予出租』,並非應予出租,合於該條款規定之實際使用人雖得據此申請承租,但法既未強制管理機關必須與之成立租約,管理機關非無斟酌准駁之權,非謂一經申請,即須負出租之義務。至財政部依國有財產法第42條第4項規定授權訂定出租管理辦法,僅為財政部國有財產署於辦理非公用不動產標租 或出租作業程序時之相關規範,當無逾越國有財產法第42條第1項『得』逕予出租規定,認管理機關有強制締約之義務。」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 112年度上字第13號民事判決可資參照。
依上開判決要旨,非公用國有地之出租,依照國有財產法第42條第1項,僅是「得」逕予出租,並非表示國家出租國有地予人民,一旦人民符合承租資格即負有出租之義務。蓋國家出租非公用國有地為基於私人之地位與人民成立民法上之租賃契約,並有民法之適用,出租非公用國有地自需雙方意思表示合致方成立租賃契約,故A認為國有財產署必須與其成立租賃契約乃無理由。況且,國有非公用不動產出租管理辦法為經國有財產法授權制定之規範,並無擴張解釋國有財產法之意。綜上,國家立於與人民相同地位出租非公用國有地仍保有一定程度之拒絕權,並非人民一旦請求即有成立契約之義務,乃屬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