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履約詐欺
「刑法詐欺取財罪之成立,以行為人意圖為自己或他人不法之所有,施用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為要件,在互負義務之雙務契約時,何種「契約不履行」行為非單純民事糾紛而該當於詐術行為之實行,依手法可分為「締約詐欺」、「履約詐欺」二類型,前者指行為人於訂約時,使用詐騙手段,讓被害人對締約之基礎事實發生錯誤之認知,而締結對價顯失均衡的契約;後者又可分為「純正的履約詐欺」,即行為人於締約後始出於不法之意圖對被害人實行詐術,而於被害人向行為人請求給付時,行為人以較雙方約定價值為低之標的物混充給付(如以膺品、次級品代替真品、高級貨等),及「不純正履約詐欺」,即行為人於締約之初,自始即懷著將來無履約之惡意,僅打算收取被害人給付之價金或款項。
換言之,詐欺成立與否的判斷,應偏重行為人取得他方給付後之作為,以其事後之作為反向判斷行為人取得財物或利益之始,是否即欠缺履約能力或抱持將來不履約之故意。」,依判決意旨可知,除一般常見詐欺集團假冒檢警單位等對被害人施用詐術,致被害人因該詐術陷於錯誤,進而交付財物與詐欺集團成員外,如雙方本為訂立互負義務之雙務契約時,亦有可能涉及刑事之詐欺。常見情形為,加害人於締約之初,即鼓舌如簧,誘使被害人主觀上誤信雙方成立平等契約進而訂立對價顯不相當之契約,此即為「締約詐欺」。倘若締約之雙方如通常情形訂立契約,即契約之約定尚無上開被害人遭騙而有對價顯不相當之情形,惟契約成立後履約始施用詐術,則屬「履約詐欺」。「履約詐欺」之情形有二,如訂立契約後被害人向加害人要求履行契約上異物時,加害人明知雙方約定之品質等為何,卻仍基於為自己或他人不法之所有意圖、故意而以顯然不合雙方當初契約之約定,給付低品質、贗品,屬「純正的履約詐欺」。如「不純正履約詐欺」則為,加害人於締約後,自始即無打算履行即應負之義務,懷著將來無履約之惡意,僅打算收取被害人給付之價金或款項,亦屬詐欺態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