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細亞專欄

首頁 亞細亞專欄
危險犯 Jul 10, 2025
鄧崴承 | 法務助理
  • 「刑法上危險犯之概念,係因傳統刑法領域以實害為中心之法益保護思想,已無法應對目前社會發展形態之需求,因此如何防患於未然,提早保護法益之安全,甚至事先遏止犯罪行為之發生,都必須有合理之依據及規則。立法者即在刑法中利用危險概念創設危險犯之犯罪類型,希望透過立法方式,將其基於生活經驗中之大量觀察,針對某些對於特定之保護法益帶有危險性,且受害人範圍又不確定之犯罪行為,在實害結果發生前,提前加以處罰,以達預防犯罪之目的。鑑於構成要件所必要之危險程度不同,危險犯可區分為抽象危險犯及具體危險犯。」最高法院 105 年度台上字第 3433 號刑事判決。
  1. 抽象危險犯:法律擬制將具有高度危險之行為,在實行符合犯罪構成要件所描述之事實時,即足認有抽象之危險存在,無待法官就具體個案逐一審查認定。
  2. 具體危險犯:立法者將危險狀態作為構成要件要素,規定在刑法條款中,需要法官就具體案情加以審查有無「致生公共危險」之情形。
  • 具體危險犯有危險結果或其因果關係難以證明之情形,致使其構成要件無法達成立法者原先所預期之功能。至於抽象危險犯之「危險」係由立法者擬制,行為人即使舉證證明其行為完全不具危險性,仍應受罰,恐造成無實質法益侵害之行為亦在處罰之列,不免有違反罪責原則之虞。為彌補具體及抽象危險犯之缺失,晚近學說與立法方式因而發展出「適性犯」(或稱「適格犯」、「潛在危險犯」)之犯罪類型予以緩和。亦即為避免抽象危險犯之規定,可能羅織犯罪過廣,及具體危險犯之危險結果難以證明之窘境,因而有「適性犯」犯罪類型之產生。而行為人所為之危險行為是否該當「足以」發生侵害之適合性要件,在構成要件該當判斷上,係基於與行為人相當之理性第三人之標準為斷,以評價行為人之行為強度,是否已具備法條所描述之危險特徵,或有無侵害所欲保護客體或法益之可能性,至於行為是否導致實害結果之發生,即非所問。是「適性犯」之評價著重在行為屬性,縱使客觀上尚未產生具體之危險狀態,但只要行為人之行為本身具有法條中所要求的特定危險性質,即屬該當。」最高法院 112 年度台上字第 2376 號刑事判決。
  • 危險犯之規定有其必要,自不待言,然而,若無縝密的予以限制運用,將會有如同上開實務見解所提出違反罪責原則之疑慮,抽象危險犯僅需有構成要件之行為即得論罪,亦不得以反證無危險性之存在推翻,則法條背後之立法目的究係為何,在刑罰之動用上是否適當,顯非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