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技術日益成熟,愈來愈多圖像創作者、設計師甚至一般民眾,開始利用人工智慧工具快速生成圖片,用於插圖、廣告、社群內容等多元用途。然而,人工智慧生成之圖片是否具著作權?誰是著作人?是否可以自由使用或授權他人使用?等問題,也逐漸浮上檯面,引發許多法律與倫理上的討論。
首先,根據我國著作權法,所謂著作必須具備「人類思想或情感之創作表現」,而創作者也必須是「人」,才能享有著作權。這表示,若一張圖片完全由人工智慧自動生成,使用者僅是輸入簡單的關鍵字或指令,就無法直接被認定為該圖片的著作人。也就是說,人工智慧本身不具著作權能力,而人如果未對內容進行具創意性的實質貢獻,也可能無法主張著作權。
然而,實務上並非所有人工智慧生成圖像都不能受保護。如果使用者在操作人工智慧工具過程中,對圖片的構圖、風格、主題、細節等有清楚構想,並透過多次調整、輸入細緻指令等方式,引導人工智慧產出符合個人創意的圖像,則有可能構成具有「人類創作性」的表現。此時,使用者仍可能被認為是著作人,享有著作權保護。判斷是否具備著作權的重點在於,創作過程是否仍保有足夠程度的人為創作要素。
其次,人工智慧生成圖片常常是以龐大的資料集為基礎進行訓練。這些資料可能來自於網路上大量有著作權的圖片。若訓練資料中包含未經授權的著作,人工智慧生成圖片若與原圖過於相似,就可能涉及著作權侵害。這使得使用者即使自己並未抄襲,也有可能無意中侵害他人著作權。也因此,若是商業使用、公開發表,建議應了解該人工智慧工具是否有經過合法授權的訓練資料來源,並評估生成內容是否與他人作品過度近似。
此外,當人工智慧圖像被用於商業活動時,還涉及圖像是否能合法授權、是否可以主張著作財產權等問題。若圖片本身不具著作權,則無法主張排他性權利,也無從授權他人使用。反之,若圖片可被視為人類創作成果,則可如一般著作般進行授權或轉讓,並依法保護。但這種判斷通常需要個案具體認定,並無絕對標準。
面對人工智慧生成圖像的法律灰色地帶,實務上已有一些平台為了保障使用者權益,主動聲明產出圖片不具著作權,或允許使用者商業使用。然而,這些條款多半限於特定工具,並非所有人工智慧工具皆如此規範,因此使用者在下載、發布、授權人工智慧圖像前,仍應詳閱相關使用條款,並審慎評估後果。
綜上所述,人工智慧生成圖片與著作權的關係,並非全然不受保護,也非一律保護,關鍵在於「人」在創作過程中扮演的角色程度,以及生成結果是否涉及他人著作之合理使用或侵害。在科技快速發展的當下,使用者除了享受人工智慧創作帶來的便利與效率,也應同時具備基本的著作權概念。